相对于企业的外延式扩张,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更直接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就是内涵式增长,以企业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和资源。
供销售公司价格将由7482元/吨顺应上调至7873元/吨左右。根据现行燃油附加费与航油联动机制,此次国内航油出厂价上调以后,10月份国内航空公司燃油附加费也将随之上调,这将是年内燃油附加费第三次上调。
金银岛预计,此次燃油附加费上调幅度将在10元左右。9月初,国航、东航、厦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再次上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800公里(含)以下航线每航段燃油附加费由50元上调为70元。今年首次上调为4月5日,上调幅度为10元。此次航油价格上调将会影响航空公司的盈利状况。某航空公司高管称,根据今年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国航、南航和东航的航油成本分别同比增长12.8%、26.6%和9.67%,而上半年净利润则同比分别下降73.9%、83.7%和59.41%。
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近日发布预测称,我国航油出厂价有望在10月份再次迎来上调窗口。800公里以上航线燃油附加费每航段由100元上调为130元。较近的例子是,2000年,中海油与壳牌石油公司合作,在广东省惠州建设并经营一家大型石化加工综合企业。
有专家谈到,由中共任命、去年履新的王宜林,在其任期伊始就做出了取悦政府首脑的高姿态。但对中国来说,石油则是一种战略性大宗商品。中石油的使命是开发中国的大陆石油资源,中石化的使命则是开展国内石油精炼经营。如果一家中国石油公司出价过高,美国就会认为,这是因为该公司是政府的左膀右臂,尽管这家中国公司声称我们只是想维持运营,并确保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入。
西方石油公司认为,石油是一种可替代的基本商品如果一个国家不向另一个国家出售石油,那么,这个国家总能从第三方买到。但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却在日趋紧张。
随着时间的延续,中海油已从外国合作伙伴那里获取了专有技术,这个过程始于1982年与大西洋里奇菲尔德公司合作首次成功钻出海上天然气井。他们为什么要相信盎格鲁-撒克逊公司会永远为他们供应石油呢?至于说国家意图,他谈到,我们似乎忘了我们自己的历史。现在,耐克森公司也有了利用加拿大的一家油砂(oilsands)风险企业,以及在美国墨西哥湾和北海的海上石油资产,让中海油提供更广泛地接触非传统石油的可能性。带头冲锋有专家认为,在中国的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中海油的定位是冲破框框的先锋。
迄今为止,在中海油的大部分海外项目中,中海油都是个被动投资者(passive investor),而不是个经营者。虽然政治专家经常怀疑,中国公司出高价就是国家意图的明显证据,不过赫伯格谈到,可就在五年前,大型石油公司对此还并不怎么担心。有专家谈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摆脱北京的左右,作为追求利润的公司更自由地运营,可能更符合它们的利益就在去年,中海油推出了名为中海油981(CNOOC981)的首个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在香港附近荔湾的钻探深度大约为2,500米。
中石油的使命是开发中国的大陆石油资源,中石化的使命则是开展国内石油精炼经营。这个行业每有一个新进入者,他们往往都愿意比你出更高的价格购买某些资产。
如果这宗7月23日公布的交易得到核准,那么,它就会成为中国公司完成的最大宗海外并购。而这宗交易则能为它赋予更多的经营者角色。
中国刚刚开始其旅程。继2005年以185亿美元竞购加利福尼亚州的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 Oil Co.)折戟以后,中海油就成了美国外国投资批准流程中蕴含政治风险的典型。9月,中国企业罗尔斯公司(Ralls Corp.)购买俄勒冈州一家临近一个美国军事设施的风能公司的交易被奥巴马总统叫停,此外,今年早些时候,奥巴马政府还对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行业提起了贸易投诉。他还补充谈到,脱离政府控制是个渐进的过程。很多西方政界人士和专家担心,这些公司是北京通过石油格局来强化中国影响力的掩护。有专家谈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摆脱北京的左右,作为追求利润的公司更自由地运营,可能更符合它们的利益。
有专家认为,因为其基因的缘故,小得多的中海油是三大石油公司中最具外向型特点、最敏捷同时也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公司。虽然政治专家经常怀疑,中国公司出高价就是国家意图的明显证据,不过赫伯格谈到,可就在五年前,大型石油公司对此还并不怎么担心。
但对中国来说,石油则是一种战略性大宗商品。但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却在日趋紧张。
随着时间的延续,中海油已从外国合作伙伴那里获取了专有技术,这个过程始于1982年与大西洋里奇菲尔德公司合作首次成功钻出海上天然气井。英霍夫和两位共和党同仁在给美国财政部长的一封信中写道,英霍夫负责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the Committee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U.S.,简称CFIUS)对项目的检查。
法国和意大利也希望自己的石油公司开展国际性经营。中海油和中石化也在寻求进入非传统的页岩油气(shale oil and gas)领域的途径,它们已分别在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Corp.)和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rp.)在美国的相关项目上进行被动投资。带头冲锋有专家认为,在中国的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中海油的定位是冲破框框的先锋。美国大西洋里奇菲尔德公司(ARCO)前高管、现任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能源安全项目(Energy Security Program)研究总监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高级讲师米克尔赫伯格(Mikkal Herberg)对此表示赞同:就像华盛顿会透过不信任的棱镜观察中国一样,中国也认为我们在阻碍其重要性的不断增长,并为了牵制它而拒绝让它获得能源。
2004年,中海油当时的董事长傅成玉谈到,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油企业。有专家认为,确实,中海油和中国的其他大型石油公司,正在走欧洲国家石油公司在上个世纪走过的成熟过程。
持续的不安有专家认为,无论中海油这次是否能取得成功,中国公司的崛起,尤其是战略能源部门中国公司的崛起,将会不断激起不安。西方石油公司认为,石油是一种可替代的基本商品如果一个国家不向另一个国家出售石油,那么,这个国家总能从第三方买到。
而中海油从一开始就在学习(如何开展国际性经营),并将员工安置到合资公司的内部运营岗位从事专业工作,让他们沿学习曲线上升。对一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拥有美国一项重要资产的恐惧,激起了一场如此猛烈的大爆炸,以至于中海油最终被迫放弃了并购要约,最后,这宗交易以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将优尼科石油公司收入囊中结束。
当涉及到石油和天然气这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时,外国政府通过其公司代理拥有美国企业并在美国从事经营活动让人尤感担心。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马歇尔梅耶(Marshall W.Meyer)认为,这场争论的很大部分源于美国和中国对市场认识的差异。较近的例子是,2000年,中海油与壳牌石油公司合作,在广东省惠州建设并经营一家大型石化加工综合企业。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美洲打开了更多的投资机会,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简称NBR)的报告称,现在,三大石油公司在50多个国家已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投资。
赫伯格还谈到,现如今,这些全球性石油巨头正在寻找从中国公司资金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上获益的途径,有些巨头已通过贡献其专业化钻探技术诀窍的方式和中国公司合作组建了企业。但在那之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信任赤字无疑会让人们对中海油和中国其他的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扩张保持密切关注。
如果这宗交易能最终完成,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中海油。爱德华周谈到。
中海油达成的合作包括与法国的道达尔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合作,与道达尔和英国图洛石油公司(Tullow Oil)在乌干达的合作,以及与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在印度尼西亚的合作等。自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的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以下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inopec)(以下简称中石化)和中海油已经加快了购买海外上游资产(upstream assets)的步伐,它们在尼日利亚、安哥拉、伊朗、哈萨克斯坦和苏丹等国家往往会溢价购买资产。